20180916

小林泰三《謀殺愛麗絲》和《謀殺克拉拉》


  《謀殺愛麗絲》(2014)和《謀殺克拉拉》(2016)是小林泰三的兩部作。故事無重要共通處,唯獨設定關聯仍須順序讀。小林泰三在華人圈並非響亮人物,要講他的特色就是設定鋪陳和逆轉劇,謀殺系列也不例外。顧名思義,小林的謀殺系列就是以童話故事為背景的推理小說。故事均講述童話人物會夢見自己在現實世界,藉兩邊世界的互動,連環殺人案也跟着展開。

  要評價此上下兩部,可謂「本末倒置」。從觀賞論,兩部作的奇異色彩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坊間常見對它之讚美。然從結構論之,都各有問題,也有共同致命傷。

20180221

香港人看港產片是義務嗎

日本人會說《刺客聶隱娘》有兩個日本人演所以是日本電影嗎?香港人會,
因為有在香港發展過的人演。


  有說「香港人怎可以不看香港人拍的電影」,尤其當香港人又拍出爛片,人人怨聲載道時,總會有人拿出這道教條。但這句話又有甚麼理據呢?

  搞清楚香港電影這件事,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都在討論甚麼。一般來說我們認知的香港電影均指由香港人主導之電影,這是平實定義。但講到推介電影應指最能為香港作代表的電影,也就是有人問甚麼香港電影值得看時你會回答「某某電影非常值得看」。因此當講到香港人就要看香港人的電影就講不通了。因為我們關心到底這部電影有甚麼值得我們「選擇」去看,而不是因為是誰拍我們就有「義務」去看。

20180220

不用腦較好看之說

話說當年這種風格的海報是打算叫甚麼人進去看?
  不用腦較好看是常見為電影辯護之說,整體來說就是「這部戲爛歸爛,不要想太多會讓你好受點」。這講法不甚同意,如果可以讓觀眾不用腦舒舒服服看完一部電影,那不就算成功嗎?也就是說,這也講技巧。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The Matrix,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三年)第一集就有此情況。這個系列整體架構說穿了就一點都不新鮮,但故事元素相當複雜,然而它第一集的場面可謂高潮迭起,差不多每個場面都有它的影迷,就算不知它說甚麼,還是會有人覺得好看,這就是「不用腦」的境界。問題是之後第二集和第三集,除了故事更複雜之外,演出效果只是比起前集更誇張而已,在劇情單調、乏善可陳之下,第二集尚可接受,第三集慘不忍睹。

20180217

「明治維新百五週年」日本強大並非偶然

德川家康像


  如想知道德川幕府何以強大得有明治維新,就先不要以清朝角度待之。今年為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對日本國民而言,明治為日本現代化之始,為歷史的重要時刻,但站於中國人角度,一般會以僥倖成功作結。他們往往將清朝形象代入到江戶,因為大家都實施鎖國,只是日本有幾個地方開放,踫巧有蘭學,踫巧受外國啟蒙,踫巧推翻。這種想法雖很普遍,但若首先要理解江戶本身歷史,就會發現原因並非如此單純,且反例頗多。

  普及教育

  江戶教育並不只有蘭學厲害。明治維新後,新政府推動教育,成世界首個成功推行普及教育的國家。讀翻譯的日本通史,大概會這樣教。但其實在江戶時代日本人識字已經相當驚人。

20180215

預言


黑澤明《蜘蛛巢城》兩救國英雄遇上神秘女巫經典一幕。

  人掌握人生,抑或天意弄人?莎劇《馬克白》(Macbeth)講述兩位兵將勝仗後為巫女預言馬克白會成國王後另一位將軍的後裔都會成為國王,馬克白隨預言纂位,又為防同伴僭位誅之而埋下謀反禍根。後來黑澤明改拍成《蜘蛛巢城》(一九五七),為了符合電影格局和受眾,故事經過簡化和換成戰國背景,也成為其拍攝和效果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特別之處,在它結構簡明同時倍有張力。整體連貫成三階段循環體:消滅背叛、背叛和被消滅。故事不以開首驚人吸引,而以隱晦預言作線索引人入局,隨後劇情險奇一次比一次深刻。

《馬克白》說穿了就是《聖經》裏伊甸園故事。雖然事件由馬克白受妻子唆擺而起,引起的還是馬克白心中的惡念,二人犯了克上禁忌後也受到果報。馬克白(黑澤明版則為鷲津)為女巫預言煩惱,經妻子慫恿先後殺害主子和拍檔,反而成就預言:主子和拍檔的兒子逃亡後在遺臣擁護下聯手,馬克白的軍隊因新軍奇謀妙技也跟着叛變,取下馬克白首級。


20180210

長洲書業


   近日發現長洲開了一間二手書店,想寫長洲書業。香港離島除了大嶼山都較難想像有可觀書市場,其實長洲都有,只是斷斷續續,和不單純為書店。在九十年代,因為日本風潮和電腦遊戲潮流同時帶動,為長洲媒體市場全盛期,最高鋒時同時有五間網吧、三間租漫畫、三間機鋪、兩間租影碟,而且它們無需附加其他服務就夠維持。童年生於那時期的我可謂目不暇給,不愁要出外滿足。然而到了一八年的今日,以上行業在長洲都只剩一間,萎縮狀況已經看到需求足襟見肘。然而在九十年代,長洲都沒有添上真正書店。本身為書店也早已轉為文具店。

  長洲以前有書店,就名「長洲書店」。長洲書店今日仍在經營,但因經濟困難而轉向文具店,剩下會賣的書大概只有少量幼兒故事書、幼稚園到中學的教科書和中英語辭典,為長洲最老文具店。順帶一提,長洲文具店一直維持三四間左右,因越來越多學生外出上學,如今只餘兩間,尤其長洲書店佔有大部份市場,包括和長洲學校有合作優惠。

20180131

翻譯練習#2 HUFFINGTONPOST<流感襲來,日本失去了的集體免疫?>


原文:《インフルエンザ大流行。日本から失われた「集団免疫」とは?》

感冒現正大流行。

厚生勞慟省在一月二十六日統計流感狀況,發現全國患者達二百八十三萬人,此結果從一九九九年以來最多。而導致要一度中止學級、學年甚至學校的保育園、幼稚園及學校之數目,到二十一日為止的一星期間達七千五百三十六間。

就流感經常有「集體免疫」之說,此話又何解呢。 

20180128

伊達政道

電腦遊戲《信長之野望:創造》裏的伊達政道

  日本戰國眾謎之一,就是伊達政道的死。他的死因並無懸念,奧州歷史到了這田地他必須死,否則整個伊達家都要改易。政道無緣踏上政治舞台,在政宗最艱難同時最輝煌的六年裏彷彿不存在一樣,但他的命運最後卻與整個奧州相連,以致需要犠牲自己來換取伊達家以至奧州的未來,他的登場就只有那一刻,那一刻卻為一生最燦爛的瞬間。
解謎先要從已知的情報入手,現在我們看看伊達家家世。

  伊達政道就是伊達政宗的弟弟。他的生年已經是一個謎,有多種說法,大抵就在一五七年前後。

  一五八四年,伊達輝宗讓家督之位予政宗,為其政治生涯開始,但這決定本身是為迴避不和。因有別於前代的植宗、晴宗、輝宗的懷柔政策,或因輝宗過去與織田信長交好,以及作育英才的方針,為政宗選了不少優秀老師,政宗長大後成為好勇鬥狠的野心家,而且這點上輝宗不單沒反對甚至非常器重,令伊達家部份家臣感錯愕,繼而想改推舉次男政道,但輝宗卻以馬上讓位來表態。

20180127

反普試風波——下棋人和棋路


  近來香港為人注意除了鄭若驊,還有浸大普通話試。事源浸大規定普通話課國外和大陸學生可以豁免,唯獨香港學生想豁免就要考一個嚴苛得連大陸人都未免過得了的普通話考試。浸大學生會抱不平上語言中心投訴,派十多名學生在走廊席地而坐塞着通道,期間說溜了粗口,就被人用這一點報上新聞,會長難耐輿論道歉,後遭停學。粗口於此事實近乎無關,越執着於此只會距原委越遠,學校如此處分亦過份,說成學生會錯失在粗口亦將事情看得太小。學生會此行歸根究底是錯估形勢,而且是歷史使然。

  因為抓到的正是全校學生代表,事件令學校可將他們一網打盡,實無比王將在沒保護下送上門令人垂涎欲滴。只是普通學生或有機會再斡旋,但最高代表受罰,若就此下去,同校學生以至全港學校都可以此為例處理,香港學生運動史可告終結。學生會行徑最後就迫死自己,如今近乎退無死所。之後會長一度試圖等大眾聲勢來救,但媒體炒賣事件,輿論早就徹底失焦。會長見敗只有公開道歉,任由校方處置。及後會長受BBC訪問,還答得一塌糊塗,彷彿還未知自己犯了甚麼錯,旦求自保,甚麼後果早已不管。BBC作為外媒可相對持平報導,但會長本人不合作那就返魂乏術。觀乎學生會做法,大致可理解學生會的態度仍停留老舊時代印象。 

20180123

線上付費遊戲之不連貫與遊戲行銷


  課金遊戲看似賺錢,因為這總能吸引一些好事之徒為了吸引目光而大灑金錢。他們在自己網絡平台直播給觀眾看他們怎樣一擲千金,嚴格而論就是將遊戲博彩意味之處直接變成真正賭博。這種風氣也造就更多享受花錢抽獎來排解壓力的人投入遊戲,遊戲公司當然無任歡迎。因此市面也衍生一大堆無視遊戲品質,專為給人花錢抽獎而存在的爛作。但這無疑會成惡性循環。

  課金遊戲和一般電子遊戲遠大不同,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遠超以往線上遊戲的成本負擔。而要負擔這成本之餘還想賺錢,少不免要用些非常手段。

20180122

用典該當承先啟後——淺論日本梗番



日本有種作品體裁謂「梗番」,「梗」即「哏」,亦即「用典」。「梗番」為大量引用典故來搞笑的作品,其量雖然不多,但遍及小說、動畫和漫畫。梗番並不只有日本,歐美現今都興起用典的潮流,先是電影,現今劇集皆如是。

日本例子如輕小說《美少女邪神》(はいよれ!ニャルこさん,二〇〇九至二〇一四),算是日本梗番一詞成名的開山作。通篇故事由女主角封面動作到字裡行間都有典故,每卷卷末更會附有數頁註解。故事雖人氣到可改編動畫,成一時佳話,但從劇情論之其實很爛,每集都重複表面有外星大陰謀,背後卻異常愚蠢兒戲,外星人大都愛好和平。一卷尚可,持續十二卷就不可以了。故此此作開了山就遭抛諸腦後。

此後,梗番這術語在日本抬頭,只是始終無法成流行體裁,經典梗番更少之有少。此乃因為熟成佳作甚少,難以帶起風潮。第二,梗番要大量用典,用典考作家功力,要一部作品每集用數以百計的典就要用百倍功力,而且用典同時也要兼顧作品本身,深明此理者自然不會參與其中。

20180105

從天下人對決思文史之別

  每十部文學作品,差不多就有九部將柴田勝家寫成滿腦戰鬥的白痴。二零一三年三谷幸喜的《清須會議》就以有各種鮮明形象的群像去詮譯一場僅用幾日時間決定誰為天下人的會議。故事結末以羽柴秀吉一方佔去優勢,原來勝家之所以失敗也因為自己過於人物,大多勝利方在劇情後部在背地都有另一重人格,意味着城府深的人才能生存到最後,像柴田這種顧着打仗不識時務的武夫只有落敗收場。換言之,這是一部講正統的奸人和講道理的白痴之對決。

  此作雖為三谷名作,也在其喜劇特色有所突破,但故事其實講不通。因為劇情中勝家的道理、為織田家傳續,用局勢角度考慮,柴田一方有絕對優勢,《清須會議》在議論加入了現代辯論的要素,最後居然以秀吉打感動牌訴諸大家對織田信長崇敬,所以尊重嫡傳傳統,許三法師做日後繼承人,突兀牽強。會有這樣失誤,是因為這場會議的勝方秀吉除了有三法師之外,還有另一關鍵,就是討伐明智光秀的戰功。因此戰績和大義名份俱備下使其有決定權,並以此作跳板飛昇。但若三谷跟着這理由走就會因沒張力而寫不成小說再自己拍成電影,私以為這使其要另闢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