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6

小林泰三《謀殺愛麗絲》和《謀殺克拉拉》


  《謀殺愛麗絲》(2014)和《謀殺克拉拉》(2016)是小林泰三的兩部作。故事無重要共通處,唯獨設定關聯仍須順序讀。小林泰三在華人圈並非響亮人物,要講他的特色就是設定鋪陳和逆轉劇,謀殺系列也不例外。顧名思義,小林的謀殺系列就是以童話故事為背景的推理小說。故事均講述童話人物會夢見自己在現實世界,藉兩邊世界的互動,連環殺人案也跟着展開。

  要評價此上下兩部,可謂「本末倒置」。從觀賞論,兩部作的奇異色彩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坊間常見對它之讚美。然從結構論之,都各有問題,也有共同致命傷。
  在鋪敘方面,《愛》的高潮太集中在後頭:大部份篇幅佈滿鬼打牆式的文字遊戲,使讀者難以寸進之餘,缺乏心理和動作描寫,角色對白千篇一律,即使最後能緊湊萬分,使出小林劇情招牌——血腥和詭奇,也逃不過前半枯燥之弊。到《克》有吸收了前作教訓,總算讓故事起伏多少平衡圓潤,整體論比前作好一點,但結局欠缺張力,謎底強差人意,加之同一宇宙觀和伏線規律遁環再用,以及主角由當事人轉成過客,缺乏感情線和舊酒新瓶的「新作」,也因過於淡泊而不禁可惜(和原著連繫也較大,沒讀過霍夫曼作品會有些少礙事,《愛》大抵可憑自己理解過去)。   內容方面,《克》問題起於殺人動機說服力不足。《愛》兇手動機為沉醉於現實世界的優越感。她發現到現實才是夢,不思議王國才是現實,再利用自己體味與主角相似,動物難以分辨一點,犯起一連串謀殺案再嫁禍予主角,不對用世界認知掀開局中局、計中計,讀者自然為此稱奇。而《克》的殺人案起於霍夫曼世界裏的大法官有改動別人腦袋以達催眠效果的異能,他將僕人克拉拉和千金瑪莉身份對調,讓她們互相仇視報復。但故事描述兩女很快就猜出一切都是大法官的詭計,然而她們卻順利討厭起對方,照理要討厭的大法官卻不明所以遭忽略,推理小說往往引領的不僅兇案,動機也是要確立的地方,講不通就難以服眾。   再者兩作推理也未得嚴謹,甚至站不著腳。如前所述,《愛》凶手利用自身體味讓世間動物對她和愛麗絲相混淆,作者也安排一些橋段讓動物錯認主角為兇手,但卻沒關鍵證明何以兇手多次殺人動物都會將她當成愛麗絲。假使動物們是依據第一印象——因第一次被判斷為愛麗絲,故而相信有凶案時嗅到的就必然為愛麗絲,但何以第一次行兇時,兇手可有多大信心,不用喬裝去騙騙視力不好的動物就去殺人。看似是很小的破綻,但它卻是整個事件的大前提,開端無法解釋,之後也難以服眾。   《克》妙在承襲前作設定——童話和現實都有一媒介相連,但都不大相似。兇手則故意在現實另覓他人假裝自己,假造成特殊例子,再在暗處監視,成克拉拉和瑪莉相仇視,大法官中立看戲和主角卷入其中的四國戰。又比起《愛》的單人犯案,《克》是多人犯案。到中盤大法官因主角一直被當兩界傳聲筒用,反過來因傳話探出兩界大法官並非同一人,又因前後凶手講漏了嘴,之後童話瑪莉和現實克拉拉同時死亡三點,劇情終開轉折,並走向指出共犯身份和關係的劇幕,然而推理卻出問題:童話瑪莉和現實克拉拉同時死亡,意味她們才是同一人。又兩邊大法官不是同一人。除此作者卻再無線索提供給讀者誰是誰。即使,凶手透露自己比其他人早知瑪莉死亡,但因是共犯關係,當下讀者仍無法確定。尤其故事裏不只主角、大法官、克拉拉和瑪莉四人有在兩個世界相穿插。   簡言之,就是小林泰三老調重彈。表面風光,追究上來足以小見大、越掘越深。明顯兩部作魅力僅在於設定,卻沒顧好推理小說本身。比如《愛》將故事設定成現實和童話穿插,利用讀者一般以地球為現實和小說人物也這樣認為作餌,最後反過來說童話才是現實的逆轉,類似認知倒錯也是小林奇幻作品中廣見(如《影子國度》,心理醫生笑病人說自己是影國國民,最後病人消失,自己也自我懷疑,發現自己也是影子,終因無法證明自己存在而消失),相反推理部份則勉勉強強。即使算上小林泰三「超展開」部份,其實也是雙面刃,因它特別需要說服力,還好兩部作並沒遇到此問題。更何況,《克》充其量也只是《愛》的重寫版,因為它無論破案套路、兇手詭計、捉拿兇手的方法、兇手破綻都照板煮碗,雖有修補前作缺失,同時又忽略前作優勢,弄巧反拙。因此想體驗小林泰三招牌梗或想讀驚慄小品,可讀。反之想讀推理小說,就不要期望太高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