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海報 |
《百日告別》是今年上映的臺灣電影。林書宇導演和編劇,林嘉欣飾演女主角,石錦航飾演男主角,故事改編自林書宇自己喪妻後的經歷。電影講述心敏未婚夫仁佑和育偉妻子曉雯在同一宗連環車禍中死去,二人到同一佛堂進行百日告別儀式,他們將會學習如何面對喪偶之痛。故事不斷穿插二人的片段去說他們如何處理傷痛,以表達林書宇的人生觀。雖然筆者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故事題材,林書宇想用兩個主角的故事互相對照輝映,實際上它是在寫同一個故事,同一主題,由此讓我對這電影好生興趣。然而這電影每每在細節上卻做得不好,於是想撰文探討。
電影表面上只是把兩個故事梅花間竹的敘述,兩者也只接觸過一次,但兩者關係非淺。早在電影海報已為這故事套路給予提示,就是太極:海報中林嘉欣和石錦航的位置是上下左右相對,形成一太極形狀。而故事兩位主角,其目的、手段、結果也是相對,甚至他們有着相似而相對的處境,但也是互相映照對應的。
故事之中,心敏不想放下,於是假裝丈夫未死般生活;育偉想放下,他抗拒和藏起與妻子有關的東西,以圖早日忘記。電影中段,二人進行唯一一次交談,心敏告訴育偉她突然想到告別儀式是要生人向死人告別。於是心敏去原定的沖繩蜜月旅行,期望最後能與仁佑告別;育偉退還妻子教鋼琴班學費給學生以向妻子告別。但這兩人始終愛着戀人而失敗告終。他們雖然已經用上許多方法,但仍在同一問題上徘徊奔走,他們受陰影所苦,終陷入困局。
最後令二人解脫的就是反省。
電影有宗教元素,這是林書宇作品中常加入的,不過它並非想探討宗教,而是道人自私的心態。首先是心敏,因為仁佑家庭相信,喪夫之妻是不祥人,於是把仁佑之死的責任都歸咎於心敏,沒顧及心敏難以支撐下去的處境和感受,令其孤立無援。至於育偉,由於曉雯家庭的成年人除了姐姐心庭外都是信佛,他們催迫育偉讓喪禮採佛教儀式,育偉只欲忘記,於是任由曉雯一家決定。同時,勢孤力弱的心庭不願屈服,在育偉家中另起哀悼會,卻邀來不少冷漠偽善之輩而成鬧劇。但事實是,原來心敏和育偉都有問題:兩人都在逃避,他們自認定沒人能懂他們而不接受援助,同時也害怕這段傷痛,從此不能自拔。
後來,二人發現自己都沒深入了解戀人。心敏發現仁佑風趣是向弟弟學習,又從其小學老師得知仁佑少時曾寄信安慰她,不要因愛徒之死而沉溺痛苦之內。原來仁佑性格沉穩,但是卻處處為人着想。心敏理解仁佑並不希望自己自甘墮落,於是重新振作,終於放下並重新生活。至於育偉,他在退還學費時發現妻子並不只有他和她的關係。她經常向育偉彈自己最愛的蕭邦練習曲,那代表他們最美好的時光,她也把這曲教給學生,有學生也很喜愛,甚至未練熟也要在考試上彈。育偉醒悟到自己處處擺脫曉雯留下的痕跡,是在親手斬斷她遺留給他的愛意。育偉於是決定拿起,不再藏起曉雯的遺物,讓它們繼續作為生活的一部份。
這部電影要說的是:人雖有各自治癒哀傷的方法,但越是深刻的感情,就越需要自省和面對。既然感情深厚,就不能空憑形式,而要經過內省,也就是心病還需心藥醫的道理。兩主角在故事中,心敏不想放下而育偉想放下,但兩人沒面對現實而困於虛幻。最後兩者解脫結果卻是心敏放下,育偉拿起,這是對應太極的意象--二人在一圓兩端,最後各自又走到另一端。不過他們行為不同,內在都是經過面對,然後接受。而林書宇所講的接受並非忘記:因為電影的英文譯名是《Zinnia Flower》--百日草,它的花語就是永念遠方之友。
《百日告別》活用場面調度攝影的技術和精簡對白烘托主人公們的空虛。前者即經常使用空鏡頭和長鏡頭,以自然環境尤其日光去襯托人物心情。例如當角色悲傷或憤怒時,往往會讓演員處在陰暗環境。另外,整部電影的配樂和對白也不多,前者少用音樂牽動情緒,甚至會用音樂代表噪音,整個作品中,多數都是自然音甚至寂靜一片的。至於對白,全場僅約四百句。
這種做法好處是把觀眾目光集中在人物活動和表情上,而最能在當中表現演技的就是林嘉欣。在電影中林嘉欣飾演的心敏。在承受創傷後,除了在睡夢和自行塑造的假象裏才會展現她的招牌燦爛笑容,其餘的場合幾乎都是要表現出對世界逐漸失去興趣的陰沉,而兩者中在電影具強烈對比。當中這種陰森失望的表情,最能表現在沖繩旅行和旅行後自殺兩場戲,前者前文已略有提及,心敏先在床鋪佈置成兩人睡覺的模樣,然後睡得一臉幸福,在回酒店時卻看到床鋪打回原形,在這場戲會看到林嘉欣臉色一沉的樣子。後者則是旅行回來後,心敏仍無法釋懷,由於沒信念依托,人際關係因周邊迷信她是不祥人而被孤立,加上喪偶之痛,壓力累積下決定煮一頓落了重藥的晚餐。在這場戲裏林嘉欣表現着對世界生無可戀的冷漠悲傷之情,在吃這段晚餐時毫不猶豫,若無其事的吃,最終不知倒地,後來大難不死,視覺仍希祈可以登上極樂,臉容稍瞬即逝又變回陰沉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據林書宇接受訪問時說,林嘉欣在電影中的演出很多都是自己的詮釋,有些動作是原著劇本沒的,也就是說心敏部份劇情多少也有着林嘉欣的個人創作,實際上,她把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情緒鮮活地表現出來。
林嘉欣主演的電影產量不多,但眾所周知,她的感情戲是頗具實力的,而事實上,她在這部戲也可謂大放光芒。不過,固然我們看得到林嘉欣的努力,但這電影的很多安排卻不能與之相襯。以下就講講我主張它有的問題和毛病。
首先,石錦航演技卻撐不起作為另一位主角的戲份,不能與林嘉欣平起平坐。石錦航在電影中大部份場面他也是板着同一塊臉,令觀眾難以讀取育偉內心變化。可能導演已經察覺這問題,在鏡頭方面,育偉心理起伏較大的劇情,往往經過處理。如育偉在心庭舉行的哀悼會就有特別處理,這部份分兩場,一場是在中段剪斷,然後在男主角和心庭在情急之下做愛時,大量加入蒙太奇鏡頭,全部都是育偉在哀悼會暴怒的場面,也是電影中石錦航要表演得最激烈的一場戲,但由於剪得支離破碎,我們能聽到育偉的怒哮,對他的激動就不能清楚看到。這做法和它本身用長鏡頭和空鏡頭的特色不同,然而這樣做,會令石錦航的演出在電影中更缺鮮明之處,令這部電影重心都傾落林嘉欣去。至於其他情況,如育偉的無奈和悲傷表情,都用陰影遮住作襯托,但就沒林嘉欣表現出來的那種陰沉和立體。結果,雖然電影以雙主角故事模式發展,林嘉欣和石錦航演技功力之別,令二個角色不能平起平坐。在效果上也令作品變得更似是以心敏為主角,育偉只是同病相憐的配角的作品。
至於故事安排,電影把兩主人公在失去人生意義之絕望中躊躇迷茫的鋪排,其凝造的濃厚悲傷氣氛幾乎散播在整部電影中,作為一部探討生離死別的作品,很多情節是有着相當感染力的。不過,我認為稍嫌不足的是電影有說教味道濃厚和造作的枝節,雖然作者想借電影表達人生觀,但這部作品內容已經很能表達,不需再露骨地說教,這很容易將原本凝造的氣氛因不協調而驅散,而且也有造作的場面,事後也少有交待,兩種情況都令橋段的出現異常突兀,甚至令電影感情表達缺乏張力。
首先從說教場面開始講起,這電影的說教發生在三場戲裏,都是有林嘉欣的戲,但有一場是必要的,就是心敏和育偉接觸的一場,這場發生的是兩者交換心得,以此為契機尋找新的教贖,可算主心骨,沒了就走不下去。然而另外兩場:一次是心敏在沖繩遇到一位老太太,在陪她爬樓梯時,老太太突然憶起亡夫和的親密回憶,然後對心敏說生死有命的道理,不過由於心敏不會日語,很明顯這是安排要觀眾看字幕的。另一場是在心敏找到仁佑老師的時侯,老師把以前仁佑給她的安慰信看,上面是又是生死有命的道理。其實這兩段戲都可以保留,首先第一場戲可以不加字幕,音樂電影《ONCE》男主角愛上已婚女主角,臨別時想問明心意時,後者故意用愛爾蘭語回答,而電影也刻意不為這句加上字幕,這句話也成為佳話。因此,《百日告別》中的老太太和其他日本角色對白實在大可不加,這樣除了能加添神秘感,由觀眾自尋答案以外,也讓觀眾直接感受女主角身處異域所承受的孤寂。至於第二場戲,我認為可以寫簡單一點,或只給林嘉欣一個笑臉特寫,而不讓觀眾看到信中的內容就好。因為信件所寫內容,難以想像是出自小孩寫成的詩句,反而會起小學生可能過於世故之爭議。而且到了這裡主角二人快將釋懷,反正已經知道是安慰說話,信中內容已經不重要了。簡單而言,前一場戲畫蛇添足,後一場戲過於抽離。固然你可以說這只不過是兩場戲,但作為一部作品,都要考慮他的風格連貫和故事整體,《百日告別》是一部特別強調自然烘托,平靜中慢慢醖釀的作品,若在濃濃情調中突然殺入格格不入的插曲,那實在大煞風景。如果能把這兩場戲改得圓潤或換成另一場面,故事就更連貫和富整體美,電影風格和味道也更鮮明濃厚了。
至於不是說教,但仍然造作的場面,就是床戲。電影首映時均有男女主角各一場床戲,一次是前半,育偉因苦悶和曉雯姐姐心庭做愛。一次是後半,心敏和仁佑弟弟因苦悶而做愛。後者在首映後被刪掉,我認為刪得好,因為林書宇原意想說他們因為苦悶過大,而藉做愛發洩。但心敏當時已經逐漸解脫,做了反而不通。然而育偉那場也有問題:第一,育偉妻子屍骨未寒,他就跟人做愛,且毫不猶豫,反而後來才後悔,但卻自己不負責任地趕走心庭,這讓育偉人格難以令人信服。第二,電影沒解釋心庭做愛動機,這個心敏床戲同樣會遇到的,但仁佑弟弟之後就沒戲份了,而心庭卻有:她和育偉做愛後,自以為真是和育偉達到戀人關係,可以做曉雯的代替品,於是開心地為育偉煮早飯,結果卻被趕走。由此推斷,心庭應該早就愛上育偉,只是因曉雯而錯過機會,到曉雯死後,育偉和她做愛令她覺得有機會了。結果這場戲充滿違和感,令人難以理解為何要這樣刻劃二人性格。
兩人都有床戲的原設定,多半因為林書宇的太極意象,刻意要令男女主角都有相似或相對照的經歷。然而,當發現有問題的時候,心敏那場刪了,但育偉那場卻不可以了,因為如前所述,那場戲是要引導他之後後悔和憤恨,而接着幾場都是為此而起,因此沒了就之後都沒了。對於這場戲,我以為較好的做法是刪了心庭煮早飯那段,即把心庭和仁佑弟弟的情況統一,之後直接就演育偉後悔莫及的橋段,這樣尚可保留育偉軟弱內疚的一面,而且多少把心庭和育偉的人格問題縮小,同時不會破壞故事連貫性。
為此,我們可以用同期上映的《刺客聶隱娘》作比較,看《百日告別》時我第一部聯想到的就是這部電影,它雖然讓很多人打呵欠,但它的藝術性不俗,我也很喜歡這作品。而它的一大特色就是極簡敘事,它和《百日告別》有同樣成長主題,對白更少,場面調度鏡頭用得更多,氣氛更寧靜,但你不會找到多餘之處,每一著墨都有其意義和需要。這也歸功於侯孝賢長年駕輕就熟的關係。因此在功力上,我們可借《刺客聶隱娘》一睹長短。
由此,雖然《百日告別》在觀賞時我是覺得不錯的,不過當在回溯故事鋪排,卻發現有很多不通的地方。故事的整體設計和拍攝手法我是欣賞的,奈何選角平衡問題,以致作者意圖隨處插入很多與故事整體相背的情節就讓故事變得參差凌亂,不能自然流暢。可謂安排得不周全,卻可惜了題材。
後記:
這部電影原來是十一月下旬是觀賞,但因諸事不順,推延至今才發佈,實有另一電影於同日觀賞,亦想另撰文評論,但資料相對繁複,故欲分幾篇,並先寫此篇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